目前南京夏收工作已經結束,如何讓收割下來的小麥顆粒緊實飽滿,烘干房是農民兄弟的大“法寶”。這兩天,記者陸續走訪了南京市六合區新建設的純電烘干房和全市最大規模的智慧糧倉,來看看科技賦能讓糧食收儲更安全。
6月初,六合區程橋街道新建設的純電烘干房正式投用,金黃飽滿的麥粒從田間收割后,直接送到這里烘干、收儲,實現了夏糧顆粒歸倉零距離。
完成了初期檢測,新收的小麥就會被烘干機吸入“肚子”中。
隨著一道道工序,小麥的水分和雜質均被拋掉。程橋街道的這個純電烘干房現有烘干機8臺,每臺可承載小麥15噸,每天24小時不間斷運行,一天可烘干小麥240噸。烘干之后的小麥都去了哪兒?在南京六合區雄州街道的市屬最大“糧倉”,小麥可以安全度夏。
走進南糧集團靈山庫點,記者跟隨工作人員一路上樓,打開倉儲門,涼爽混合著糧食香氣撲面而來。倉內溫度17.5C,相對濕度60%RH,低溫儲糧技術讓糧食長期處于“休眠”狀態,保持新鮮度,同時充入氮氣,營造低氧密閉環境,抑制霉菌繁衍。
新農所屬南糧集團儲備糧管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彪告訴記者,南糧集團在2022年被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列為“綠色儲糧標準化試點單位”,到今年年底,試點工作將告一段落。目前,集團正在起草關于低溫儲糧、氮氣儲糧操作流程的企業標準,針對長江中下游地區特有的中溫高濕氣候,提供儲糧經驗。
9個低溫倉、15個氮氣倉,節能環保、隔熱氣密,南糧集團靈山庫已經實現了庫區高大平房倉綠色儲糧全覆蓋。伴隨著今年6月1日施行的《南京市糧食安全保障辦法》,將更加有效地提升倉儲保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