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第一屆人工智能交叉應用創新論壇”在南京舉辦。東南大學邀請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科院等高校院所的人工智能領域專家學者,以及生物醫學、數字經濟、智能制造等行業的企業家,共話“人工智能+X”。
東大智力+產業實力
人工智能賦能驛站,來了!
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與交叉應用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是東南大學“學科交叉與應用融合”科研創新的重要平臺與發展引擎。
該重點實驗室,分別與中國(南京)軟件谷、泗陽經濟開發區、江蘇海事職業技術學院、金科院大學科技園等單位,聯合設立了4家不同主題的“人工智能賦能驛站”。
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與交叉應用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東南大學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耿新表示,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與交叉應用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在推進“人工智能+X”交叉應用的過程中發現,技術和應用之間存在斷層。
“人工智能賦能驛站”的設立,讓實驗室的老師和學生,能夠走進園區和企業,與一線的開發人員一同研討,了解市場需求,并提供技術指導。
這些驛站,將結對開展“人工智能+”的定制型公共技術服務與科技人才幫扶,致力于成為“產研合作、校地融合”的新范式。
谷雨·人工智能賦能驛站位于南京市雨花臺區寧雙路,依托中國(南京)軟件谷“6+2+X”產業生態,重點聚焦互聯網和元宇宙產業特色,聯動東大技術轉移軟件谷分中心完成科技成果轉化、校友項目落地、人才交流等項目。
據介紹,軟件谷集聚了涉軟企業4192家,涉軟從業人員36萬,形成了通信軟件及運維服務、云計算大數據及信息安全產業等“六大產業集群”,布局了工業軟件、元宇宙等新賽道,并前瞻開拓了量子信息、類腦智能等新興領域,構成了“6+2+X”的產業生態。
中國(南京)軟件谷管委會科技創新部副部長楊敏娟說:“谷雨·人工智能賦能驛站的落地,讓我們能夠借助東大在人工智能、電子信息等方面的優勢,實現教育鏈、人才鏈、產業鏈、創新鏈的深度融合,促進軟件谷未來產業發展?!?/p>
“海智航”人工智能賦能驛站依托智慧應用融合集成平臺,服務國家海洋強國戰略,擬重點關注視覺檢測、人工智能無人機、智慧巡檢、數字孿生等,在智能船舶、船海裝備、智慧港口等智能制造及智能運營中的應用。
金科院大學科技園“人工智能+信息技術”賦能驛站以新一代信息技術和智能制造為主導產業,不斷增強服務、管理和創新能力、推進科技成果轉化。賦能驛站建設資源雄厚,人員、場地、科教儀器等相關設備齊備,擁有豐富的應用推廣潛能。
“人工智能+先進制造”賦能驛站聚焦“高端紡織、綠色家居、電子信息、機械裝備”等行業,首批擬共建企業包括:國望高科纖維(宿遷)有限公司、江蘇聯康信息股份有限公司等。主要解決園區企業在人工智能技術普及融合、技術攻關、交叉應用實踐、人才匯聚培養與產業經濟促進等方面的問題。
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迎來首屆“行業顧問委員會”
活動現場,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與交叉應用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舉行了“行業顧問委員會”成立及專家聘任儀式。
來自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南京理工大學、中科院等知名高校院所,以及中國電信、中國信通院、吉祥航空、集萃藥康等知名企業的30名學者、企業家,獲聘為該重點實驗室首屆行業顧問委員會委員。
今后,他們將從不同領域、不同視角,為實驗室的人工智能研究,提供場景化、實戰化、持續化的咨詢指導,重點關注人工智能技術與地方產業經濟發展的結合。
“國家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
南京,“家底”如何?
早在2022年9月,工信部就復函江蘇省政府,支持南京創建“國家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
作為江蘇省唯一的“國家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南京在城市能級、人才技術、產業生態、場景應用等方面,優勢明顯。
在南京51所高校中,有14所高校設立了人工智能學院;在寧的95名院士中,從事人工智能技術研究的就有9名。在寧高校的43個雙一流學科中,有7個與人工智能相關,在機器學習、數據挖掘等領域學科發展水平,居全國前列。依托科教資源優勢,南京在人工智能技術研發和產業化領域,累計布局建設了24家新型研發機構。
南京還實施專精特新“千校萬企”紫金行動,與南京大學、東南大學等高校,建立校企合作協同機制,聚焦開放動態環境下的人工智能、機器學習技術,聯合南京大學人工智能創新研究院成立南京智谷人工智能研究院,依托南京圖靈人工智能研究院孵化投資60余家人工智能企業。
學科交叉與應用融合
南京實踐,看這里!
近年來,南京主動對接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產業發展規劃,出臺了一系列促進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主動布局發展和重點打造人工智能產業鏈。
近日,南京又圍繞“國家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建設,制定出臺了《南京市進一步促進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24—2026年)》和《南京市促進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若干政策措施》 “1+1”文件。
到2026年,南京力爭培育或引進達到國內外先進水平的基礎大模型1個,打造行業大模型20個以上,每年打造30個標桿應用場景,實現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600億元。
而此前,南京已圍繞電力、石化、鋼鐵、汽車等行業,以及制造、能源、文旅、衛生等領域,持續挖掘發布了一批示范場景和案例。
2021至2023年,共有115個產品和方案入選“江蘇省人工智能優秀應用解決方案和融合創新產品”。
今年3月,聚焦“人工智能+工業”“人工智能+電力”等五大領域,南京集中發布18個優質應用場景。
此外,“南京埃斯頓工業機器人智能制造示范工廠”等4個項目,入圍2023年度智能制造示范工廠揭榜單位名單;南京汽車“智能協同作業”場景等10家企業,入圍智能制造優秀場景名單。
目前,南京已集聚人工智能相關企業近500家,人工智能產品和服務,已涵蓋基礎支撐層、技術產品層和應用示范層等產業鏈各領域。
在人工智能軟件、算法,傳感器及芯片、機器視覺、智能語音、智能無人系統等細分領域,積累了一定優勢,形成了棲霞區中國(南京)智谷、麒麟科創園、中國(南京)軟件谷、江北新區、江心洲生態科技島等多個產業鏈重點園區。
南京廣電?牛咔視頻記者:趙雪子 通訊員:吳涵玉、喬伊果